今天看了大隐写的关于阿卧的故事,很精彩,原来阿卧像亮亮和丽君夫妇一样,是个典型的代表,身上有很多典型元素,代表了一类人,比如单身、90后、失业、梦想、尽孝、程序员。
笼统地看,这些标签也可以打在我身上。我也单身,90后,程序员,失业(去年12月份被裁了),我也有梦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偏见和纯粹理性的社会),我也有父母需要尽责任和义务
但是仔细分析,我和阿卧还是差别挺大的,最主要是思维方式不一样,这就让心态、看法和价值观不一样。
先说单身,我觉得单身挺舒服挺自由的,谈恋爱也很不错,这两种状态我没啥特别偏好。失业这件事是想得挺开,因为这个gap给了我更多思考时间,我甚至感觉这段时间更快乐了,内在充满力量,信念更加坚定了。
不过,失业聚餐那天晚上我确实流泪了,一是因为ld讲话让人很感动,和刷抖音看到了人间冷暖产生的情绪一样,不是我能控制的;二是因为分离我感到挺悲伤的,在古茗的日子真的很快乐,虽然也遇到几个大傻吧。
和阿卧不一样,我的焦虑和烦恼不是来源于这几个标签,而是我的思维模式,我的思考方式偏理性、逻辑和结构化,更倾向于系统2思考(什么是系统2,看这里)。我可以很快从复杂信息中快速提取重点,很喜欢思考底层原理,能够从本质理解问题,对我来讲想清楚了的问题后面做决定就很果断。这个和天赋有一点关系,但是主要还是归因于学校环境的大量训练。
这种思维模式给我带来的困扰是我看不懂感性、情绪化、生活、叙事和氛围体验类的内容,也很难沟通和共情,大部分的社交场合话题都是这一类,很多人也是更擅长用系统一思考,倾向于经验思维,关注情感交流。
这让我感觉格格不入,陷入内耗,感到焦虑。看几篇生活叙事类的帖子,我就开始烦躁和焦虑,开始否定自己,头脑很懵,深深的疑惑。我和身边大部分也没什么共同话题可聊的。
说实话,我应该感到blessed有这种思维,毕竟很难得,占少数。但是我现在的问题是卡在中间,无法像大多数人一样共情、打成一片,无法融入导致焦虑,心态不稳,进一步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向同类靠拢,想提升自己的思维,但是没有环境;好不容易看到个同类,但是会很容易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脑子里假想一些质疑就把我吓退了。
所以我最终陷入了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矛盾和孤立状态。
这个问题这几个月才看得越来越清晰,开始意识到我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既能理解普通人的思维方式,不评判,不比较,不否定,又能进入更高阶的思维环境,深入钻研一个领域,持续获得突破,甚至成为我在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还有心态也需要成长,变得更稳定,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