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机浏览墨友的帖子,看到一篇讲自律话题的,顿时让我想起很长一段时间的,我的一个模糊的想法,但是还没有沉淀文字。

针对这个帖子,我是这样评论的:

我有一个关于自律的理论,就是你坚持做某些事情,不要用自律的视角看,自律的机制不符合人脑本能反应,你的大脑喜欢即时满足和逃避痛苦。所以为了持续做某事,你应该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做的事情,把这件事情看作是,当下最有可能做的事情,为了抵抗无聊,你的大脑肯定驱使你去做,而不是你驱使你的大脑做

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下。

来由:跑步的刻意训练

之所以有这个感悟,是因为2024整个下半年我都在训练自己跑步,并形成习惯。

我们都知道锻炼对身体有好处,所以保持一项运动长期来讲,收益很大,对我来讲,对待锻炼,就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在认真跑步之前,我对跑步这件事情有很深的挫败感,具体来讲是看到两个赤裸裸的事实:

  1. “我永远也做不到像他这样”。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一个好友长期在坚持跑步,他的配速时5-6min/km,距离是5k。在一次次得不断见证他的数据时,有一次我终于破防了,内心发出了一个失败的感叹,“我永远也做不到像他这样”,这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能清楚地感知到,我的内心对保持一项稳定运动的向往和现实的矛盾。

  2. 第2公里很难坚持下去。当然我也不是不跑,只是很困难,2024上半年,我的跑步情况是这样的:
    1月跑了1次,2.67km, 配速9:16 min/km
    2月跑了1次,2.83km, 配速10:53 min/km
    3月没跑
    4月跑了6次,平均2km, 配速9:12 min/km
    5月跑了10次,平均3.23km, 配速7:54 min/km
    6月跑了11次,平均3.23km, 配速8:48 min/km

alt text

可以发现,这些数据真的很糟糕,每往前跑一步,我都有深深的疑问“自己为什么要迈出下一步”。很显然,我的动机问题导致我跑步很难坚持下去,第二公里我就已经开始犹豫了,跑三公里全靠毅力。

意识到这两点之后,我重新明确了下动机,决定开始认真对待跑步。大概用了半年,才最终形成习惯,这个历程主要分为下面6个阶段,

  1. 起步(5-7月份)。定一个简单的目标: 每周跑3次,随便找了个habit tracker工具,跑完点一次。
    这个阶段有两个问题:非常多断跑,跑的过程中很痛苦,不知道为啥要跑下一步。
    alt text

  2. 稳定跑(8月份)。主要是解决断跑+跑多少的问题。开了个keep会员,可以选一些跑步训练,比如3公里,跑的过程中还可以听节奏。
    这个阶段有点跑步的感觉了,但是感觉每次跑步都很累,如果跑步的情绪记忆是痛苦的,那肯定会影响跑步积极性。
    alt text

  3. 数据跑(9月份)。买了个新表garmin,忘了为什么要买,但是这表可以记录更多数据,从这个月开始,我开始了解跑步数据了,每次跑完就看看数据,还让ai分析一下,给我建议和计划。
    alt text

  4. 科学跑(10月份)。了解到一个“二区跑”这个概念,然后在网上看了很多讲解,开始关注心率、有氧、耐力这些性能指标了,这个月不想再点habit tracker工具记录了
    alt text

  5. 上瘾跑(11月份)。开始慢慢提速了,虽然心率跑到3、4区了,但是配速快了,而且跑完也不累,心情感觉也很爽,这个月跑步性能突然有了质的提升,数据给的正向反馈+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的释放+习惯,各种buff叠加,发现跑步越来越上瘾了。
    alt text

  6. 习惯跑(12月份)。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大部分跑步的时机,是当下我能做唯一选项。比如,我工作累了,不想写代码;我学习累了,不想看文字;我也不饿,我也没地方去玩,我也不想刷手机和睡觉;我最想做的时候是开飞机绕地球一圈,瞬间传送到我暗恋的人身边看他在做什么,但是很显然我在做梦… 所以,这么多选项排除下来,我只剩下跑步可以做了。
    alt text

自律观

前面的描述前奏有点长,主要是为了从个人经验角度出发,讲一讲文章开头感悟的由来。

我的这段跑步经历,给我的经验总结有两个:“目标-工具-反思”这套方法论,这个不是本文重点。

重点是第二个经验,重新塑造“自律观”。

  1. 自律 ≠ 依靠意志力
    在我们一般的认知里,自律就是“依靠意志力,克服懒惰、抵抗诱惑,坚持做痛苦且正确的事”,很费力,很反人性,想到这一点,我就不觉得自律是一个褒义词。

我们的大脑喜欢即时奖励,喜欢短期奖赏,喜欢逃避痛苦和偷懒,还特别害怕无聊,天生会寻找刺激。所以最好的情况是顺应大脑的机制完成某项任务。

  1. 让大脑觉得“这是唯一可做的事情”
    结合跑步在第六个阶段给我的感觉,我就想到,与其依靠意志力,不如设计环境,让某件事成为大脑的“唯一可行选项”,让大脑主动驱动你去做。

你不是去“控制自己”,而是去“塑造环境”,让某个行为成为默认选项。

这个观点绝不是新鲜的,因为我相信,你肯定用过这个方法。

比如,你定个闹钟叫自己起床。定闹钟就是环境设计,在闹钟想起来后,不管你起不起床,但你肯定会关闹钟,这个行为就是当前状态下你的唯一可做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你的大脑驱使你做,而不是你说服大脑然后指挥你做。

还有一个例子,你想学习,但手机、游戏、社交媒体会干扰你,这个时候你会把手机放在远处,或者找个图书馆咖啡厅学习,这也是环境设计,此时干扰环境全部移除,学习是唯一可选项。

  1. 利用大脑的“无聊驱动力”
    你可能会担心你消除了所有其他选项,只剩下一个目标行为,但是你还不愿意做。不用担心,你的大脑有抵抗无聊机制,所有干扰去掉了,无聊就成为动力了,你的大脑总是会做点什么,正如你上厕所没带手机,你的大脑为了逃避无聊,然后开始阅读纸巾上的每一个字!

  2. 不仅是物理环境设计,还有心理环境设计
    我真的很喜欢心理学,很喜欢主动控制内在认知来控制行为,然后刻意地拥有一些小癖好,比如不吃鸭肉,只因为不喜欢“鸭”这个字作为食物。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喜欢内在控制,那么你也会喜欢进行心理环境设计。

心理环境设计简单讲就是设计你的态度、想法、看法,比如你想让跑步成为当下唯一选项,可以把其他事情的心理优先级降低,此时“唯一”等于“优先级最高”,这个等式也是你的心理刻意塑造。

突然发现这一点很类似认知协调理论,联系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