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例子

过年回家了,已经开始加相亲对象微信聊起来了。聊着聊着突然意识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发现,我们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会随着环境改变的,当然这不是新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这一刻,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可以做选择。比如和相亲对象聊天这件事,我可以选择不聊,因为概率太小;当然呢,我也可以选择继续聊下去,体验一下开盲盒的感觉。

再举一个例子。

对于观点有差异的人,以前和他们交流我总是很容易感到不耐烦,还有疑惑。但是现在,我更多是眼睁睁地看到这种差异,在这思维清晰的间隙,有无数种想法在我脑海中闪过,我想到了他们下一句大概会说什么;接着又横向对比下和我想法的差异;然后又开始剖析他们观点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要是我对他们了解的话,我甚至能联想或者猜想他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成长经历。

经过这么一波电闪雷鸣的思想混沌,当需要我向外界作出反应的时候,我发现有多种选择:反对、支持、单纯阐述客观事实,不同的选择配上不同的话语,不同的情绪应对,不同的动作搭配,这么一套下来我开始怀疑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对真实性的质疑

从MBTI人格的框架来讲,我是INTJ,人们对这个人格类型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喜欢独处,不擅长社交;喜欢思考,反感情绪。从我的真实体验来看,有些“看似不适合 INTJ 的事”,我做起来也会觉得舒适,至少不排斥。所以,事实比简单描述更加复杂,不管是从自身的经验来看,还是调研一番成熟的理论研究,这个框架其实并不可靠。

那么什么是真实的我?

我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点赞、发帖、评论,都是真实的我吗?

我在不同场合下的情绪反应(高兴、难过、愤怒)是真实的我吗?

我在不同人面前的言行举止,又是真实的我吗?

我想是的,它们都是真实的片段,他们是我在不同情况下作出的不同反应。

严谨客观地描述下,这些是在不同外部环境的刺激下,我作为一个受基因与环境共同影响的生物体,基于内在生理机制和认知过程,做出的多样化的行为反应。其中部分行为是主动的,经过有意识思考或选择,而另一部分行为则是被动的,迅速且自动化地受到生理与情感驱动。

如果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系统1和系统2框架来讲,也可以这样的理解,有些行为是系统1主导的,不受控制,随心所欲,托然而出。有些反应的是系统2主导的,经历了仔细斟酌,精心挑选,刻意营造,这两个系统主导的比例不一样,发生顺序不一样,作用机制也不是线性的。

当然,不要局限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解释。其他学科也行,想想也很有意思。

比如计算机科学,从这个角度讲,我就是个信号的输入输出模型。所有的外界刺激就是输入,我的行为表现就是输出,算法部分就交叉一下心理学的模型,用人脑在主动(系统2)或被动(系统1)状态下的处理公示来编写吧。

还有物理学,在光学领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环境(比如折射率)的影响,从而发生折射、反射、干涉、衍射、吸收等不同现象。我就是一道光,我产生的不同光学现象,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或心理情境下,我是怎样“折射”“反射”或“吸收”外部信息的。

想到这里,你会发现“真实”并不只是单一的、固定的表象,你的外在行为,只是外在刺激或环境的作用导致的不同的表现。所以,“真实”这一词真的是太空洞和无用了,让我们从此以后抛弃这个不确定的词语吧。

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的区别

当然,人们造出“真实”这个词语的时候,肯定是因为真实的对立面“虚假“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到底违背了什么东西才制造了虚假的感觉?

我主要从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这个角度来回答吧。

在你的内心世界,有一个稳定的能让你舒服的状态,在这个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真实和虚假,因为不存在外界世界,没有对比,就没有冲突和反转。如果准备100道选择题的测试,从个人偏好、价值观到情绪感受,这个测试,不管你做多少遍,你的答案肯定都是一样的。

because why change? there is no reason for changing。这种稳定的状态可以看做是“内心稳定性”的表现。

在你的内心世界里,你的想法是稳定的,这时候,如果引入外在世界,由于外在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你的内心会接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这时候,内在稳定性和外在可变性就会产生冲突和作用,有了冲突,就会有“真实”和“虚假”的对比。

就拿上文说到的真实性质疑的例子来讲,我之所以怀疑什么是真实的自己,是因为我的外在行为与内心偏好产生的冲突,这些行为只具有客观性,没有主观性,所以仍旧是“真实的”,我的内在价值观或基因所决定的基础倾向并未完全改变。再联想到上文举的“我是一道光”的例子,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光在介质中发生改变(传播方向、速度、波长改变),其本质(光本身的速度、频率、波长)依旧是不变的。

内在世界改变慢,相对稳定,而且还有粘滞性,是有由个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信念、记忆和想象等构成,具有高度封闭和主观性,外人只能通过语言、行为或艺术作品等表现形式来间接了解。

外在世界改变迅速,变量很多,是指人所身处的社会自然物理环境及一些无形的人际关系等,具有客观性和公共性。

你需要在内心世界,通过观察、测量或直接感受来获取外界的相关信息,然后对外界作出反应。这时候,外界世界会变化,内在世界也会变化。严谨地描述是这样的:当个体与外在世界发生交互时,内心世界会根据外部的刺激进行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处理,并形成主观体验(如愉悦、烦恼、好奇)。同时,个体也会基于内心世界的价值观或情感状态,对外在世界做出行动或表达(如语言、行为、创作)。

另外,关于“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区分,我不是纯粹基于个人经验来捏造理论,也有不少学术理论支撑,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都有不同的论述。比如哲学的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认知神经科学等等。

你的内在演变

进一步想想,内心的稳定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外界的长期影响而缓慢调整。所以我内化的观点、喜好、价值观念、情感等肯定也是会不断改变的。

你的“真实”是一个不断演化、丰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标签,对我个人来讲,我更喜欢拥抱变化,保持开放,尊重客观事实,通过反复修正和批判来接纳和理解自我。当然,如果你喜欢按照标签做事,那你也可以选择迎合这个标签,做这个标签的主人。

重要的是意识到有这么多选择,而不是具体某个选择。

写到最后,我再修正一下对MBTI人格的看法吧,这个框架也不是完全没有不可用,一个有意思的启发是这样的:像购物一样,挑几个自己喜欢的不同人格的特点,然后去往那几个方向固化自己,从此以后,你的人格是:abcd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