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从字面上来看,在希腊语(philein, sophia)中,它指的是“对智慧的爱“。是终极科学,“诸科学之女王”​,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在获得各自独特的世界、成为大学的不同系科之前,它们都是在哲学的母体中开始其发展的。

哲学首先是一门教导我们如何表达、坚持和维护信念的学科,或许,我们一直持有这些信念,但从未清楚地表达出来并加以论证。

哲学研究就是阐明我们的观念,给予我们维护我们的预设的手段,同时,也让我们可以得到其他假设。在我们曾由于缺乏选择而只能被动地采取一个观点的地方,如今我们可以自信地论证它,认识到我们对它的接受是积极的和批判的、系统的,而不是完全出于一些随手拿来的信念(天知道它们源自何处)​。

哲学探讨的现代路径

独立思考: 现在西方哲学的理想状态

  1. 独立思考: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独立思考被视为理想的状态。这意味着个体应该自主地思考和评估问题,而不是仅仅依赖传统或权威的观点。哲学被视为一种工具,帮助人们独立地探讨生命、知识、宗教以及自我认知等基本问题。这种独立的思考过程强调使用理性来理解世界,包括认识到周围世界中的理性和非理性之处。

  2. 文化差异:然而,在一些文化,特别是强调集体和社群的文化中(如印度和中国),独立思考可能没有维持团体和谐与凝聚力那么重要。在这些文化中,哲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化,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指导,而不是理性地追求客观的科学知识。

  3. 个人自主性: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个人自主性被视为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经验来判断事物真伪对错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鼓励个体独立于外在权威,如父母、老师、宗教领袖或政治领袖等,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信念。但这并不是提倡绝对的个人主义(完全排斥听取他人意见和服从他人),而是强调在接受外界意见的同时,保持个人判断的独立性。

  4. 基于理性的信念形成:个人的信念,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其他类型的信念,都应该基于个人能够理解和评估的理由和论证。这意味着信念的形成不应仅仅基于传统或权威的说教,而应是经过个人深思熟虑和理性分析的结果。

哲学的两大挑战

怀疑论

怀疑论是一种哲学方法,它质疑我们可以真正知道任何事物的可能性。怀疑论者会挑战那些看似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而推动哲学家和科学家去更深入地验证和论证这些知识的根基。怀疑论在哲学中起到了检验和清理我们认知结构的作用,尽管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一种知识上的不确定性,它也帮助我们避免盲目接受未经证实的假设。

悖论

悖论则展示了逻辑推理中的困境,其中合理的前提似乎导致了不合理或自相矛盾的结论。悖论挑战我们对逻辑和推理的理解,迫使我们重新考虑我们的思考方式。埃庇米尼德斯悖论(也称作“克里特人悖论”)就是一个经典例子,它表明即使是看似合理的声明也可能隐藏着逻辑上的复杂性和深刻的问题。

逻辑

笛卡尔的策略,以及许多哲学家的手法,就是为他们所相信的观点提供论证。

论证

逻辑

三种论证方法

演绎论证
  • 通过认可的逻辑规则从一个陈述推出另一个陈述,任何接受前提的人逻辑上必定会接受由此前提得到的结论。
  • 在演绎论证中,结论所陈述的内容绝不会超出前提
  • 三段论。
    三段论的基本形式是这样的:
  1. 大前提(Major Premise):一个一般性的陈述,例如,“所有的人都是凡人。”
  2. 小前提(Minor Premise):一个具体的陈述,例如,“苏格拉底是人。”
  3. 结论(Conclusion):由上述两个前提逻辑推导出的结论,例如,“因此,苏格拉底是凡人。”
  • 归谬法
    它从对手的观点出发,表明由此会得出无法接受的或自相矛盾的结论。比如,有人主张,除了自己的心灵之外,一个人永远无法知道其他心灵是否存在。你反驳说,与你争辩这个问题这一行为本身,就与他的观点相矛盾。无疑,他会回答说,他无法知道你是否存在。然后,你指出,他甚至无法知道他自己是否存在。你所做的,就是把对手的观点变得荒谬,由此表明它导向了无人能够接受的结论。
    一个归谬论证,就像一个好的反例一样,常常是一种迫使他人澄清他们的立场,更仔细、更准确地说明他们想要赞成的观点的极佳方法。
归纳论证

从一个陈述中推断出另一个陈述,但是,即使所有前提为真,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有可能为假。归纳论证最熟悉的例子是概括,即从一组具体观察中得出一个被称为“假说”的一般陈述。

  • 在归纳论证中,结论所陈述的内容总是多于前提
类比论证

基于两个东西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为它们之间在另一些方面的相似辩护。在使人们看到相似性、澄清复杂混乱的问题上,这样的论证很有价值。危险的是,并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否则,它们就是同一个东西了)​,这也是许多逻辑学家完全拒斥类比论证的原因。而且,仅仅因为两个东西在某些方面相似,是无法说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的。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反驳。

三者的关系
  1. 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关系
    演绎论证的许多前提都要来自于归纳论证,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知识和几乎所有的科学都依赖于归纳

  2. 上述的三种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都是力图辩护一个观点或一个意见。但是,几乎每一个论证都有一部分是对其他观点和意见的抨击

一般来说,某个人的立场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问题来质疑
a. 他或她在辩护什么?立场明确吗?
b. 有哪些论证?它们是演绎论证、归纳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 如果是演绎论证:前提是什么?它们都是真的吗?这些演绎论证有效吗?如果上面这些问题的任何一个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有一个好的反论证表明,对手没有给出一个让我们接受他或她的观点的理由。

  • 如果是归纳论证: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假说吗?证据支持假说吗?假说足够明确吗?这是解释证据的最好假说吗?如果对这些问题的任何一个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有一个好的反论证表明,对手没有辩护他或她的一般主张。

  • 如果是类比论证:所比较的东西相似吗?所比较的东西在所探讨的相关方面相似吗?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就有一个好的论证表明,对手的类比不是一个好的类比。

c. 结论所意指的内容是对手认为它所意指的内容吗

“充要条件”

  1. 必要条件
    A是B的必要条件, B => A,如果B,那么必然A
  2. 充分条件
    A是B的充分条件, A => B,如果A,那么必然B
  3. 充要条件
    如果A既为B所需,又足以保证B,那么A是B的充要条件

修辞

常见谬误

无论你运用何种论证,都要注意以下这些谬误:

只作断言

仅仅陈述一个观点并不等于对它进行了论证。即使是普遍接受的常识或事实,如果受到挑战,也需要通过逻辑和证据进行论证。

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是一种逻辑谬误,其中论证的结论已经被假定为前提之一。这种论证实际上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信息或理由,因为它仅仅是在重复其结论。

恶性循环

论证中使用的多个命题彼此相互支持,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而没有从外部引入新的证据或理由。

脱离主题

当人们在辩论或论证中使用与讨论主题无关的信息时,这被称为离题

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是另一种常见的离题行为,它涉及对辩论对手的个人特征、行为或背景的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观点。

结论不清或变动

当论证中的结论含糊不清或在不同部分表达时内容不一致,这会使论证失去说服力。论证者应明确其主张并始终如一地支持这一观点。

改变含义(歧义谬误)

歧义谬误发生在论证中使用的关键词或短语具有多重意义时,且这些不同的含义在论证中未被适当区分。歧义谬误常见于日常语言使用中的模糊性,需要在论证中通过明确定义和使用术语来避免。正确区分和使用术语是维持论证严密性的关键。

分散注意力

  • 分散注意力(有时称为红鲱鱼策略)是一种通过引入与主题无关的信息来转移听众注意力的论证错误。在例子中,一位神经学专家在讨论心脑关系时可能会开始讲述一些有趣但不相关的神经学事实或脑手术案例,这些信息虽然可能吸引听众,但并不帮助解决讨论的核心问题。
  • 这种策略特别有效,因为它利用了听众的好奇心和对新奇事物的兴趣,使他们分心,从而避开了需要严肃对待的主题。

伪问题

  • 伪问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逻辑谬误,它涉及提出看似深刻但实际上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很重要,但它们通常基于某些错误的或无意义的假设。
  • 伪问题通常导致无果的讨论,因为它们的基础是错误的,从而导致讨论无法有效前进或达到有意义的结论。

可疑的权威

  • “可疑的权威”谬误发生在论证依赖于某个领域之外的专家意见时。

  • 这种谬误强调了在接受任何权威性声明时需要确保该权威是在其专业领域内。

滑坡论证

  • 滑坡论证是指从一个相对小的初始事件推断出一连串极端和不可避免的后果的逻辑谬误。
  • 这种论证通过假设一个初始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负面结果,从而试图说服听众反对这个初始行为。然而,这种逻辑经常忽略中间可能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因此往往被视为一种过度的泛化或夸大可能性。
  • 滑坡论证在政治和社会讨论中常见,因为它们通过引起恐惧和不安来强化某些政策或立法的反对声音。

攻击稻草人

攻击稻草人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在论证中刻意扭曲或简化对方的观点,使之变得容易攻击和反驳。通过这种方式,讲者避开了对手的真正论点,转而攻击一个更弱、更易反驳的版本。

诉诸怜悯

诉诸怜悯是一种情感诉求的逻辑谬误,它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争取支持,而不是通过合理的论证。这种策略可能涉及展示受苦人民的照片或讲述悲惨的故事来激发观众的情感,推动他们支持某种行动或立场。

诉诸武力

  • 诉诸武力是一种逻辑谬误,其中某人使用威胁或实际的暴力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试图通过恐吓而非逻辑论证来说服他人接受某种观点。这种方法可能暂时压制反对意见,但它不能证明提出的论点的真实性或合理性。
  • 武力或威胁无法提供任何有关论点真实性的证据,因此,它们在哲学或任何理性讨论中都是无效的。诉诸武力实际上是承认缺乏真正的论证支持。

不恰当的论证方法

  • 这种谬误涉及在特定情境下使用不合适的论证方法。例如,当有充分的归纳证据(如多个证人的证词)反对某个观点时,继续使用演绎方法来坚持该观点可能是不恰当的。

  • 演绎论证基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如果基于的一般前提不准确或与现实不符,那么即使论证逻辑上有效,其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相反,归纳论证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更依赖于观察和实验数据,通常在处理具体情况和经验数据时更为合适。

  • 在面对大量经验数据或具体例子时,如果坚持使用演绎推理来忽视这些数据,这种做法可能是逻辑上的错误。反之,对于高度抽象的问题,例如某些宗教或哲学问题,可能更适合使用演绎论证,因为这些问题可能主要依赖于定义和逻辑推理,而不是实证数据。

反之亦然

某些抽象的问题似乎只能通过演绎论证来回答。比如,关于宗教问题的论争,寻求证据以建立一个归纳论证可能就是愚蠢的。

  1. 演绎论证的特点:
  • 演绎论证以一系列前提开始,这些前提被认为是真实的或至少被接受为真实的,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如果前提是真实的,那么结论在逻辑上必须是正确的。
  • 演绎论证的力量在于其结论的确定性。一旦接受了前提,就必须接受结论,这种确定性使得演绎论证在处理需要清晰逻辑框架的问题时特别有用。
  1. 抽象问题的演绎处理:
  • 在讨论宗教或哲学问题时,往往涉及到对存在、意义、目的和本质等抽象概念的探讨。这些问题的性质使得它们不容易或根本不可能通过实证数据直接回答。
  • 例如,探讨“善”的本质或“上帝存在”的意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依赖于定义和概念分析,而不是实验或观察结果。
  1. 归纳论证的局限性:
  • 归纳论证从特定的实例出发,试图建立更一般的结论。虽然这种方法在科学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但在处理深层次哲学或宗教问题时,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因为这些问题常常超出了可观测或可经验的范畴。
  • 尝试用归纳论证来处理深度宗教问题可能导致结论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通常不仅仅依赖于可观察的事实,而是深深植根于信仰和理论体系中。

实在

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实在的终极性质(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或实在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它探讨实在的基本组成和终极性质(世界真实存在的方式)。这包括几个关键问题:

  • 形而上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和回答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宇宙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构成它的“基质”是什么,人和心灵的规则是什么,宇宙的非物质方面的性质和物质方面的性质是什么
  • 实在的基本构成:实在是由物质构成还是由精神构成,或者两者都有?例如,物质主义者认为一切实体都是物质或物理状态的表现,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精神或意识是构成现实的基础。
  • 实在的性质:实在是独立于观察者存在的(实在论),还是依赖于观察者的知觉和认知过程(唯名论或现象学)?
  • 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存在的抽象实体(如数学的数或逻辑的形式)是如何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关联的?

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和我们如何与之互动。

主要人物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现代形而上学

所有这些理论都内在地相信,世界最终是可理解的,理性能够辨识的实在真理不仅是真的,而且必然是真的。

宇宙的起源